最近宜春的夜生活圈子里,总有些事儿让人心里头五味杂陈。就说那“商务KTV模特-纯绿色店内直招”的广告吧,刷朋友圈的时候,它跳出来得挺扎眼。我注意到,这种招聘信息,隔三差五就会冒出来,而且总带着“纯绿色”三个字,像是给这行当贴了个挺干净的标签,可我心里头,却总琢磨着这标签底下藏着啥。
说实话,我对这事儿有点复杂的心情。一方面,宜春这地方,经济这些年是上去了,但就业机会,尤其是适合年轻人的,有时候还真不是那么好找。特别是那些刚毕业,或者想找个轻松点、收入高点的工作的年轻人,眼睛可能就盯上这行当了。商务KTV嘛,听着挺时髦,模特嘛,又自带点光环,能接触上些平时接触不到的人,这诱惑力,对某些人来说,确实不小。我听说,不少外地来的年轻人,或者本地一些家庭条件一般,想快点挣钱的,就愿意往这上面凑。我的朋友小王,他表弟去年就去了外地一个城市的KTV做模特,据小王说,那收入确实比在老家上班强不少,但小王每次提起,总带着点“这事儿吧,不好说”的意味。
另一方面,这“纯绿色店内直招”的标签,就让我更想琢磨了。什么叫“纯绿色”?是环境绝对干净,服务绝对正规,还是说,这只是个障眼法,让人放心去尝试的一种说法?我在宜春生活了这么些年,对本地夜场这摊子事儿,多少还是了解一点的。这行当,它不像工厂流水线那样,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和保障。所谓的“店内直招”,很多时候更方便管理,也更能保证“需求”——毕竟,商务KTV嘛,它的“商务”二字,就决定了它不是纯粹为了唱歌跳舞来的。我见过一些类似的店,光鲜亮丽的外表下,可能藏着不少暗流涌动。比如,对从业者的要求,可能不仅仅是长得好看,还得会说话、会应酬,甚至得懂得怎么“配合”客人。所谓的“绿色”,可能更多的是指,它不会搞那些出格的违法乱纪的事儿,但其他的,比如个人边界、职业尊严,那就要看个人眼力和店里的“规矩”了。
说到这儿,我又想起本地服务行业的现状。宜春这几年,夜场经济是挺火,KTV、酒吧,一个接一个。这些地方,确实解决了部分就业问题,也给城市增添了一些活力。但这个行业,它本质上还是属于服务行业的底层,竞争激烈,流动性大,而且,社会对它的认知,往往并不那么友好。很多人,尤其是家庭条件好的,可能更愿意去考公务员、进国企,觉得那才叫稳定、体面。而选择做这行的人,往往要么是经济压力太大,要么是找不到更好的出路。我的邻居老李,他女儿就在一家高档KTV做服务员,老李每次跟我聊天,都挺无奈的,说女儿挺懂事,但工作累,压力大,晚上回来,累得跟个木桩子似的。他说:“唉,这孩子,就是想多挣点钱,以后能自己买房子,可这路,走得真不容易。”
那么,这种现象背后,到底反映了啥呢?在我看来,它至少反映了宜春本地经济结构的一个侧面。随着城市的发展,一些新兴的、门槛相对较低的服务业,比如商务KTV,就应运而生,并且填补了某些就业市场的空白。但同时,这也可能折射出本地产业升级的缓慢,以及年轻人向上流动通道的狭窄。年轻人想挣钱,想实现自我价值,但现实往往给了他们很多限制。他们可能会选择一些看似光鲜,实则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的工作,比如商务KTV模特。这既是一种无奈,也是一种抗争。
当然,我并不是要全盘否定这种工作。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,只要不是违法违规,只要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做出的决定,我们都应该尊重。只是,我希望那些选择这条路的人,能擦亮眼睛,看清前方的路。所谓的“纯绿色”,到底有多绿?店里的规矩,到底有多严?自己能不能承受得住那种压力和诱惑?这些问题,不是贴个标签就能解决的。
话说回来,这事儿吧,可能还会引发更多思考。比如,我们该如何看待服务行业的从业者?他们是不是也应该得到更多的尊重和理解?又比如,我们该如何帮助那些处于困境中的年轻人,让他们有更多、更好的选择?这些,可能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,但它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关注和思考。
夜深了,窗外的霓虹依旧闪烁,我知道,在那些光鲜亮丽的地方,一定还有很多人,在为了生活而奔波,在做出自己的选择。而我,只是个旁观者,看着这一切,心里五味杂陈,却又充满了无力感。但我想,只要我们还在关注,还在思考,那或许,就是希望的开始吧。
联系我时,请说是在我爱夜场招聘网看到的,谢谢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