话说我第一次被拉去宜春那些夜店面试,还是个愣头青的时候。老板是个光头,唾沫横飞地讲着“公主”这个职业有多好,收入多高,自由多潇洒。他唾沫星子喷我脸上的时候,我脑子里想的是:“这行到底啥样的?靠谱吗?”结果你猜怎么着?一脚踏进了这个水深水浅没人说的清的行业。
那时候我二十出头,兜里比脸还干净,看着那些场子门口晃来晃去的“小姐姐”,心里头痒痒的。宜春夜店那会儿正火,从市中心到各个开发区,密密麻麻全是。KTV、酒吧、高端会所,名字一个比一个唬人,什么“蓝宝石”“黄金海岸”的,其实里面都是差不多的套路。直招公主?说白了就是找年轻貌美的姑娘,给那些喝酒吹牛的富二代、老板们当陪侍。
培训那会儿真是个坎儿。老板请了个“资深前辈”来带我们,那姐们儿据说在行里混了五年,眼睛里都是“经验”。她教我们怎么穿高跟鞋走猫步,怎么笑得“勾魂”,怎么把客人手里的酒杯端得“风情万种”。最奇葩的是,她还教我们怎么“接客”——不是说要尊重对方,而是要怎么让客人觉得“我对你有意思”,怎么把话题引到花钱上。比如客人说“这歌真难听”,你得回“那你听听我的声音好听吗?”——我当时就傻了,这哪是陪侍,这简直是卖笑要钱啊。
不过说实话,培训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,是那个叫小敏的姑娘。她比我大两岁,长得不算惊艳,但特别会来事儿。她说:“你们别光学表面功夫,客人要的是情绪价值。你真心笑,比假笑好看多了。”后来我才发现,小敏以前在一家普通公司上班,工资低得可怜,来这儿才半年,包里钱已经够她在宜春买套房了。她跟我说:“你知道吗?我以前觉得当公主很丢人,现在觉得,能靠自己双手挣钱,比啥都强。”这话听着挺硬气,但我心里还是嘀咕,这真的是“靠自己”吗?
真正入行后,我才明白宜春夜店这行的水深。场子多,竞争也激烈。有的老板讲规矩,有的就喜欢压榨。我遇到过那种变态的客人,喝多了就动手动脚,甚至要挟你陪睡。那时候我年轻气盛,差点就爆发了,但想起小敏的话,又忍住了。后来我学会了怎么“保护”自己——不接太贵的单,不跟喝多的客人多纠缠,实在不行就找场子经理撑腰。
收入这事儿,确实诱人。我刚开始每个月也就几千块,后来慢慢熟了,一天能赚个小几百,一个月下来少说也能拿个一万多。这在宜春,算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了。我租了个小单间,买了新手机,偶尔还能跟闺蜜出去逛街。那时候我觉得,自己选择的路,跪着也得走完。但夜店的圈子,也让我看到了很多光鲜亮丽下的不堪。
比如我认识个叫阿兰的姑娘,她以前是大学老师,后来因为家庭原因来了宜春。她说:“我在这儿,不是为了钱,是为了自由。”结果呢?她深陷其中,为了留住一个常客,竟然答应了他“长期交往”的要求。后来听说,那个客人还给她买了车,但阿兰还是不开心,她说:“钱是有了,但我的心更累了。”我听了心里挺不是滋味,这哪里是自由?这分明是另一种枷锁。
夜店这行,其实挺矛盾的。一方面,它给了很多底层女性一个快速赚钱的机会;另一方面,它又把她们困在了一个充满诱惑和危险的环境里。我见过太多姑娘,一开始是好奇,后来是习惯,最后是离不开。她们说:“习惯了有钱花,习惯了被人追捧,再回去打工,连门都敲不开。”这话听着挺悲哀,但确实是真的。
不过话说回来,这个行业也在变。现在很多场子都开始搞“职业化培训”,教姑娘们怎么保护自己,怎么识别危险客人。有些老板甚至开始尝试做“高端服务”,比如提供心理疏导、职业规划之类的。我觉得,这至少是个好的开始。女性的权益,不应该被当作夜店的附属品来谈。
我后来离开宜春夜店,是因为遇到了一个想稳定下来的人。跟他在一起后,我才发现,原来生活可以没有那些花哨的夜生活,也可以没有那些数不清的钱。我现在在一家公司做行政,工资不高,但每天能准时下班,能陪在家人身边。有时候我会想,如果当年我没有选择这条路,现在会是什么样子?但人生没有如果,只有选择和承担。
不过,我对宜春夜店这行,还是有些复杂的感情。它让我快速成长,也让我看清了人性的丑陋;它让我尝到了金钱的甜头,也让我体会到了自由的代价。我现在觉得,这个行业的问题不在于女人,而在于社会——为什么这么多女性需要通过这种方式来证明自己的价值?为什么这么多男性把女性的身体当作消费的对象?
这些问题,可能不是夜店一个行业能解决的。但至少,我们可以让这个行业变得更好一点,让那些选择这条路的人,少一点伤害,多一点尊严。比如,我们可以呼吁更多的场子老板,给“公主”们提供更好的保障;比如,我们可以让社会更尊重女性的劳动,而不是把她们当作商品。
话说回来,写这些,也不是想抱怨什么。毕竟,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自己的选择。我只是希望,那些还在犹豫要不要踏入这个行业的人,能多考虑一点。如果你真的想靠这个赚钱,那就做好心理准备,保护好自己的同时,也别忘了,你是个有尊严的人,不是吗?
联系我时,请说是在我爱夜场招聘网看到的,谢谢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