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说到徐州华商会俱乐部夜店最近急招酒水促销日结这事儿,我真是看在眼里,记在心里。我在这行摸爬滚打这么多年,什么风浪没见过,但每次看到这种大规模、高频率地招临时工,总得琢磨琢磨背后的门道。
你想想,夜场这东西,尤其是像华商会这种定位相对高端的地方,生意的好坏跟天气、季节、甚至是个别明星效应都有关系。比如夏天热,大家喝酒就多,酒水促销就得跟着猛招人;再比如年底或者有大型活动,客人多,光喝酒不够,还得吃点东西,这时候服务员、服务员、服务员……(故意重复,你看出来了吗?)对,服务员也得加。但这次明显是酒水促销,而且还是日结,这就有点意思了。
我上次还在华商会门口晃悠呢,就看到两个穿着不太合身、脸上带着点疲惫的小伙子在发传单,旁边竖着牌子写着“急招酒水促销,日结,管吃管住”。说实话,第一眼看到这牌子,我心里就咯噔一下。为啥?因为这事儿透着一股“生意不好做”的味儿。正常情况下,这种岗位要么是实习生,要么就是长期工,哪会搞成日结,而且是大规模日结?日结意味着啥?意味着稳定性差,流动性大,说白了,就是老板想用最低的成本,应对可能出现的最大需求。
说到这,我倒想起我年轻那会儿。我刚开始混迹夜场的时候,也干过类似的活儿,但那会儿叫“促销员”,不叫“日结”,而且老板还管顿饭。那时候,我们这帮小年轻,图的是个新鲜,挣点零花钱,晚上跟哥们儿喝两杯,挺风光。但现在不一样了,现在招的都是日结,而且看那两个发传单的小伙子那样子,像是刚下班的,又或者刚被辞退的,再或者就是实在没活儿干,才来碰碰运气。这说明了什么?说明现在年轻人就业压力大,夜场这种地方,反而成了他们最后的“避风港”。
再说了,这岗位本身也挺考验人的。酒水促销,说白了就是卖东西,但跟商场里卖衣服、卖化妆品不一样,夜场这东西,得看人下菜碟。你得会说话,得会察言观色,还得有点“厚脸皮”。我年轻的时候,就因为太实在,不会来事儿,被客人怼过好几次。记得有一次,我给一个喝大了的客人倒酒,他非说我是故意洒的,我跟他解释,他反而骂得更难听。最后还是旁边的一个老油条过来圆场,我才算脱身。那顿饭,我吃得是真没滋味。所以你看,这活儿,光会卖东西不行,还得能受气,还得能跟各种人打交道。
在徐州,夜经济发展得还算可以,但跟北上广深比,还是差了点意思。年轻人消费水平也就在那儿,所以夜店要想招人,就得开出有吸引力的条件。现在招的是日结,我觉得吧,一方面是应对季节性需求,另一方面,也可能是为了降低成本。毕竟,日结人员不用交社保,不用管住宿,出了问题还能推说“我不就是干一天的”。这事儿,说好听点是灵活用工,说难听点,就是压榨劳动力。
当然了,这背后其实也有无奈。现在这年头,找工作难,尤其是年轻人,本科、硕士一大堆,但好工作又没几个,最后只能来夜场这种地方碰碰运气。我认识的一个哥们儿,名牌大学毕业,本来想找份体面的工作,结果面试了几家都黄了,最后不得已在夜场当了个酒水促销。他跟我说,其实他挺后悔的,但眼下也没别的办法,总得吃饭吧。
说到这儿,我真是感慨万千。夜场这地方,既是年轻人实现梦想的舞台,也是他们无奈的选择。作为从业者,我理解老板们的难处,毕竟现在市场竞争激烈,谁不想省钱呢?但作为旁观者,我也在思考,这种招聘模式,是不是太依赖临时工了?长期来看,对夜场的稳定发展,对从业者的权益保障,是不是都有点不利?
其实,夜场这东西,说到底还是得靠口碑,靠服务。光靠招临时工,降低成本,最终伤害的还是自己。你看,客人来了,体验不好,下次还来吗?员工干得憋屈,走得快,还能指望他们好好服务客人吗?所以,我倒觉得,夜场老板们,还是得好好想想,怎么才能让员工有归属感,怎么才能提升服务质量,而不是一味地靠“临时工”来糊口。
话说回来,不管怎么说,徐州华商会俱乐部夜店招日结酒水促销,这事儿本身,就像一面镜子,照出了夜场经济的现状,也照出了年轻人的无奈。作为老徐州,我看着这事儿,心里五味杂陈。不知道你们怎么看?
联系我时,请说是在我爱夜场招聘网看到的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