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那晚的商务接待,我至今记得清清楚楚。南京的夏夜闷热得像一锅煮开的汤,君雅国际娱乐商务酒吧的空调却开得恰到好处,水晶吊灯洒下柔和的光晕,吧台后调酒师的手在琥珀色的液体中划出优雅的弧线。客人是一位刚下飞机的德国商人,西装笔挺,眼神锐利,身边跟着一位西装革履的本地合作伙伴。我站在吧台内侧,习惯性地观察着一切——这是我这五年养成的职业病,总能在细节里嗅出风向。
“两位晚上好,需要点什么?”我迎上去,脸上挂着标准的服务微笑。德国商人没直接回答,而是先环顾了一圈环境,目光在墙上的现代艺术画作上停顿了几秒。“这里很漂亮。”他说,声音带着浓重的德语口音。本地伙伴笑着翻译:“他说喜欢这里的氛围。”
那一刻,我心里咯噔一下。按理说,这不算什么意外,高端场子的客人总喜欢被尊重他们的品味。但我的第一反应是——不能只顾着迎合客人,还要照顾到本地伙伴的感受,以及整个场子的平衡。于是,我顺势介绍:“是的,我们这里的艺术品都是本地艺术家推荐的,很有特色。”又转向本地伙伴:“您看,要不要先来一杯经典的马丁尼?”
这就是所谓的“度”的把握。太热络会显得刻意,太疏离又显得不专业。我注意到德国商人这时已经和本地伙伴聊起了生意,而我,则悄悄退到吧台后方,继续观察。有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:当一位穿着暴露的女客走过来点单时,我立刻放下了手中的东西,起身迎接,但只是微微点头示意,然后迅速转身去准备酒单。这不是因为忌讳,而是出于对其他客人的尊重——有些事情,你不必参与,但必须看见。
说到南京本地社交习惯与国际化的碰撞,我倒是有个踩坑实录。三年前,我刚接手这家酒吧时,有个本地老板带着朋友来聚会。我按照本地经验,热情地招呼他们坐最好的位置,还主动给他们推荐了时下最流行的鸡尾酒。结果呢?那帮朋友非但没领情,反而皱着眉头说太吵,最后拂袖而去。后来我才明白,南京人讲究的是“清静”,太热情反而显得冒失。那顿教训让我记了一辈子——在君雅,对客人的尊重,首先是对他们习惯的尊重。
所以,后来我改了策略。比如上次遇到那位外宾时,我就学着他们那样,先观察再行动。他坐在角落里看手机,我就默默给他倒满了水;他抬头时,我刚好用眼神示意酒单。结果,他不仅点了酒,还主动过来和我聊起了足球。其实说白了,这就是客户生命周期管理,但换种说法,就是“看人下菜碟”。
说到规则与人情,我倒是很认同“规则是骨架,人情是血肉”这句话。君雅的规则很明确——比如不能在吧台前长时间闲聊,不能对客人过度推销。但人情味,却是在这些规则之外。比如有位常客每次来都会点同一杯酒,我就悄悄记下他的喜好,甚至在他生日时送上一张小卡片。有次他心情不好,本来想发脾气,我直接递给他一杯加冰的威士忌,没多说话,他就慢慢平静下来了。后来他跟我说,那一刻让他觉得,君雅不只是个喝酒的地方。
当然,人情味也得有分寸。记得有次一位客人喝多了,开始骚扰女服务员。我立刻上前制止,但用的是最温和的方式:“先生,您喝多了,我帮您叫个代驾吧。”他愣了一下,然后不好意思地笑了。其实,对吧台人员的尊重,有时比对客人的更重要——毕竟,没有他们的服务,再好的客人也留不住。
说回那天德国商人的接待。后来他们聊得非常尽兴,临走时还特意过来跟我说谢谢。我站在吧台后,看着他们离开的背影,突然想到——或许真正的礼仪,是懂得何时“管闲事”,何时“退后站”。就像调酒师的手,看似随意,实则精准。这行当,说难也难,说简单也简单,关键在于,你能不能在喧嚣中,保持一份清醒的尊重。
夜色渐深,吧台前的灯光依旧温暖。我拿起擦拭杯子的毛巾,准备迎接下一波客人。嗯,这就是君雅的夜晚,也是我的夜晚。话说,做这行真不容易,但偶尔看到客人满意的笑容,又觉得一切都值了。
联系我时,请说是在我爱夜场招聘网看到的,谢谢!!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