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京高端KTV诚聘收银结算员
- 手机:
- 微信:
- QQ:
- 发布人:360. 风橘
- 所属城市:南京
- 一切收取费用或押金的招聘都可能有欺诈嫌疑,请注意!一旦发现,请举报给我们
职位描述
当“现金结清”成为南京高档KTV的隐秘名片
南京的夜,总是带着点恰到好处的朦胧。霓虹闪烁,车流如织,那些藏在街角或高楼深处的KTV,像一个个半开着的蚌,里面藏着对光和金的渴望。最近,一个招聘信息像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,激起了不大不小的涟漪——《南京高档KTV招聘当现金结清》。这标题,初看有点刺眼,像是不经意间撕裂了某种体面。但细品之下,我仿佛闻到了一股混合着金钱、人情与某种无奈的复杂气味。
说实话,这让我想起去年在苏州某个朋友开的酒吧里遇到的一件事。那晚生意特别好,客人喝得酩酊大醉,结账时总有那么一两位推三阻四,说什么“我这卡里没多少钱”、“下次一定补”……朋友脾气好,每次都好说歹说,甚至亲自去ATM机取钱。后来我忍不住问,是不是都让他们刷信用卡?朋友叹了口气,说高档场所嘛,总有些“老主顾”或者临时起意的客人,信用观念比较……怎么说呢,特殊。但那次经历,和“现金结清”的招聘信息比起来,简直是小巫见大巫。
为什么高档KTV会明确打出“现金结清”的招聘要求?这背后,恐怕不仅仅是收银员的日常工作那么简单。我偏爱从人性角度去揣测。一方面,这或许是管理方对风险的规避。在这个信用体系日益完善,但也充斥着各种“信用污点”的时代,直接收现金,至少能确保当下账目的清晰。你不会遇到手机没电、POS机故障、或者更糟的——客户赖账的情况。这就像给一场本该光鲜的演出,加了一道最朴素的保障——实在。
但另一方面看……这难道不是一种隐秘的歧视吗?我们习惯了用“高档”来定义这些KTV,它们通常意味着更好的环境、更优质的酒水、更专业的服务。可现在,它们似乎也在用一种近乎粗鲁的方式,筛选着它们的“合格”客人。这让我不禁怀疑,所谓的“高档”,其内核是否正在被这种看似“不体面”的要求所侵蚀?这让我联想到,是不是某种程度上的“阶级固化”在夜场这个微缩社会里,也找到了它独特的表现形式?一个需要“现金结清”的岗位,和一个需要刷高端信用卡才能消费的场所,这本身就是一种微妙的张力。
我曾尝试过在某个论坛上匿名讨论这个话题,结果发现,支持者和反对者的声音几乎势均力敌。有人认为这是市场行为,优胜劣汰,既然客户群体就是如此,何必强求?也有人觉得,这暴露了某些KTV在服务理念上的滞后,甚至是一种对劳动者的不尊重。我偏爱后者,或者说,我更愿意相信后者。因为在我看来,一个真正“高档”的地方,其魅力绝不仅仅在于物质层面。它应该能容纳更多元的客人,提供更灵活的服务,而不是用金钱的门槛,去框定自己的边界。
当然,我并非站着说话不腰疼。运营成本、风险控制,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问题。但或许,我们可以换个思路?比如,能不能在招聘时强调更强的沟通技巧和应变能力,让收银员在遇到类似情况时,能更巧妙地处理,而不是简单地“一刀切”?或者,是不是可以通过会员制度、预付卡等方式,来降低信用风险,同时又保持一定的开放性?
这让我想起在东京某个米其林餐厅的经历。环境优雅,服务周到,但客人结账时,无论是现金还是信用卡,都一样从容不迫。这大概就是所谓的“高级感”——它不刻意强调什么,却自然地吸引着对品质有要求的人。反观我们的一些场所,是不是有时候过于执着于形式,反而失去了吸引力的核心?
说到底,《南京高档KTV招聘当现金结清》这则信息,像一面镜子,照出了夜场生态中的一些复杂面向。它或许反映了现实的无奈,也或许预示着某种正在发生的变化。作为观察者,我无法给出标准答案。但我确实感到一种困惑,甚至是一丝忧虑。当“现金结清”成为某个群体的标签,我们是不是也在不经意间,给自己的夜生活,贴上了一些不必要的标签?
也许,真正的“高档”,从来就不在于你收不收现金,而在于你如何收,以及收了之后,如何让每个人——无论是客人还是员工——都感到被尊重。这话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难。但难,就不去做了吗?至少,我们可以多一份思考,少一份抱怨。毕竟,夜场的故事,远比一个简单的招聘信息,要丰富得多。而那些在霓虹灯下穿梭的身影,他们的喜怒哀乐,又何尝不是这城市夜幕下,最动人的注脚?
联系我时,请说是在我爱夜场招聘网看到的,谢谢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