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最近看到龙悦那招聘,我挺感慨的。不是因为它招人急,也不是因为日结工资低——说实话,这行里哪天不日结?我是觉得,这事儿吧,挺复杂的,像一面镜子,照出了不少行业里潜藏的矛盾和人的选择。
我那会儿刚入行的时候,也干过类似的活儿。那时候年轻,图的就是快钱,没想那么多。后来慢慢混,才明白日结和直招这俩玩意儿,其实是行业的一种“生存法则”。市场环境变了,客人消费观念也变了,会所们为了招人,只能把门槛放得低。流动性大,人员更替快,日结就是最直接的方式。你想想,招个新人,培训几天,不熟悉流程,最后不还得花钱请人看着?日结省事,省心,省成本。
但日结背后,是人性的考验。我有个朋友,以前在另一家会所做,她说最难受的不是累,而是那种不稳定的心理。今天你还在,明天可能就没了。这种不确定性,会让很多人觉得自我价值被贬低。你是个能干的人,可在这里,你只是个“日结女郎”,没有发展,没有归属感。我看着她,有时候觉得她挺可怜的,但又觉得,她当初选择这条路,肯定有她的道理。
这让我想起一个细节。去年冬天,我在一家会所做驻场歌手,遇到一个姑娘。她刚来不久,明显是日结的。那天晚上,她唱完最后一首歌,客人走后,她坐在角落里喝酒,喝得挺多。我问她怎么了,她说:“我累了,但明天还得来。”我看着她,心里挺不是滋味。这姑娘挺有才华的,唱歌好听,人也温柔,可她在这里,却像一颗颗螺丝钉,用完就换。她说,她不想干,但没钱,家里还有孩子。那一刻,我明白了,这行里,很多人不是在“选择”,而是在“被选择”。
行业现象解读吧,其实挺简单的。娱乐会所这地方,本质就是卖场,卖的是服务,也是情绪价值。而从业人员,最直接的价值就是“颜值”和“服务态度”。日结和直招,就是最大化利用这两种价值的手段。市场供大于求的时候,自然要降低门槛。但问题在于,这种模式,会让行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。因为没人愿意长期干,所以流动性大,服务质量不稳定,客人不满意,会所又要招新人,如此循环往复。
我倒觉得,这不仅是钱的问题,更是对行业规则的挑战。一个健康的行业,应该有合理的晋升机制,让人有盼头。可现在呢?很多人进来,就是想赚快钱,赚完就走。这种心态,让整个行业变得浮躁。我认识一个老KTV经理,他说,以前他们招人,都看人有没有“心气”。现在不行了,只要你能唱、能跳、能喝酒,就行。这变化,挺让人失望的。
职业发展这事儿,更值得深思。娱乐行业,看似门槛低,实则竞争激烈。很多人进来,以为能赚大钱,可现实是,能成“明星”的凤毛麟角,大多数还是默默无闻。我那会儿,也想过走穴,想成为舞台上的焦点。但后来发现,这条路太难了,需要天赋,需要机遇,更需要运气。大多数人,最终还是会选择离开。离开的时候,有人带着一身钱,有人带着一身伤。
但离开之后呢?很多人不知道该去哪儿。因为在这行里待久了,其他技能没学到,只能重新开始。我有个前同事,干了五年,最后还是回老家开了一家小饭馆。他说,虽然辛苦,但至少能睡个安稳觉。这让我觉得,职业发展这事儿,短期机会和长期发展,需要平衡。不能只看眼前的钱,得想想以后的路怎么走。
话说回来,娱乐行业也有它的魅力。你接触的人多,经历的事情多,眼界开阔,这是其他行业给不了的。我认识一个DJ,他说,他在这个行业里,认识了很多有趣的人,也开阔了眼界。虽然他最后还是离开了,但他觉得,这段经历,让他受益匪浅。
所以,回到龙悦那招聘这件事上,我挺感慨的。这不仅是他们招人难,也是这个行业的一种缩影。它照出了行业的矛盾,也照出了人的选择。有些人,选择这里,是为了钱;有些人,选择这里,是为了体验;有些人,选择这里,是因为没得选。
我那会儿,也干过类似的活儿。但后来,我选择了离开。不是因为厌倦,而是因为不甘心。我觉得吧,人活着,得有点追求,得有点梦想。即使在这行里,也得保持自我价值。不能让自己变成一颗颗无用的螺丝钉。
所以,如果有人看到这招聘信息,想进来,我建议他们,先想清楚。这行里,机会多,挑战也多。你能承受得了吗?你能坚持得了吗?你能保持自我吗?想清楚了,再进来。想不清楚,别勉强。
毕竟,人生不是只有一条路。即使在这条路上摔倒了,也得爬起来,继续往前走。
联系我时,请说是在我爱夜场招聘网看到的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