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起长治市中心那些豪华夜场,“每天一个班”的招聘现象,我真是见得多了,也听得多。这几乎成了个不成文的规矩,尤其是一些新开张或者生意火爆的KTV、酒吧,门口贴着的招聘广告,清清楚楚写着“日结工资,每天一更”,吸引了不少像我一样,急需用钱或者觉得这份工作“来得快去得也快”的人。
记得去年吧,我朋友小王,刚失恋,手头紧,就想着找点轻松又能快速拿到钱的活儿。他就在英雄台附近的一家新开的高档酒吧看到了招聘,写着“每天一更,日结300”。小王当时眼睛都亮了,跟我说:“哥,这多好,干一天拿一天,不用看老板脸色,也不用攒工资。” 我当时就觉得,这想法简单直接,但也透着一股子无奈。
这现象背后,我觉得吧,首先是生意模式决定的。长治这地方,年轻人爱凑热闹,尤其周末和节假日,这些夜场生意火爆得很。他们需要大量人手来保证服务,但同时又不想负担太重的长期人力成本。你想想,一个服务员干一天,晚上十点下班,第二天早上十点再来上另一班,这样算下来,人力成本比雇佣全职要低不少。而且,夜场嘛,人员流动性大,情绪化也高,干几天觉得不爽或者嫌累,拍拍屁股走人,对老板来说也省心。所以,“每天一班”就成了一种看似高效,实则省心的用人方式。
其次,这跟咱们长治的消费习惯也有关系。咱们这儿吧,年轻人消费起来,有时候也挺舍得。一顿饭、一场歌,花个几百上千的,眼睛都不眨一下。夜场嘛,就是抓住这种心理,提供高规格的服务和环境,自然吸引人。人多了,服务跟不上,或者想找新鲜感,就得不断补充人手,所以“每天一更”就成了常态。
我身边不少人干过这活儿。有刚毕业的大学生,想攒点钱买电脑、交女朋友;有像我朋友小王一样,暂时遇到困难,急需用钱的;也有退休了没事干,出来赚点零花钱的大爷大妈。他们干的时候,有的觉得挺新鲜,挺锻炼人,认识不少朋友;有的呢,干几天就喊累,觉得太折腾,身体吃不消。我见过一个姑娘,在一家酒吧干了不到一个月,天天熬夜,黑眼圈比熊猫还明显,后来直接不干了,跟我说:“哥,我真是受够了,这钱赚得,值吗?” 她那语气,我听得是真不是滋味。
从打工者的角度来看,“每天一班”意味着什么?意味着工作时间长,而且往往还要站着,体力消耗大。一天下来,腰酸背痛是常事。更重要的是,职业发展基本为零。你今天干服务员,明天可能就干调酒,后天呢?很难有晋升空间。而且,因为流动性大,同事之间关系也一般般,很难形成稳定的团队。对年轻人来说,这或许能快速积累一些社会经验,但长远来看,对个人成长帮助不大。

但另一方面,这确实给了很多人一个快速变现的机会。尤其是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,或者个人遇到特殊困难的时候,这份工作就像一根救命稻草。你总不能饿着肚子去想明天吧?所以,在我看来,这现象挺复杂的,它既是市场需求的体现,也是一些人无奈的选择。
说到这儿,我倒有个不太一样的看法。很多人觉得,“每天一班”就是剥削,就是黑心老板钻空子。但我觉得,或许换个角度想,这背后也有供需双方的一种“默契”。夜场需要人,而一些急需用钱的人也愿意接受这种工作模式。当然,这绝不意味着就可以忽视劳动者的权益,合理的工资、必要的安全保障,这些是底线。但如果你非要说这完全是坏事儿,那可能就有点太绝对了。
未来呢?我觉得这现象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,但不太可能一直这么下去。随着年轻人消费观念的变化,以及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提高,越来越多的人可能不会再把“每天一班”的工作当作长久之计。而且,随着国家对劳动法规的监管越来越严,这种纯粹靠“临时工”支撑的生意模式,恐怕也会越来越难做。
不过,话又说回来,只要市场需求还在,只要还有人愿意为了钱而接受这种高强度、低保障的工作,那么“每天一班”的招聘现象,恐怕就还会在长治的夜场里继续存在。这就像是我们身边的一个老邻居,你不喜欢他的某些习惯,但人家天天都在那儿,你也不可能把他怎么样。我们能做的,或许就是希望这份工作能越来越规范,希望那些选择这份工作的人,能少受点苦,多得到点尊重吧。嗯,大概就是这种感觉吧。
联系我时,请说是在我爱夜场招聘网看到的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