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跟我的每天二班
长沙的夜生活,我一直觉得挺有意思的。尤其是那些“小场子”KTV,藏在巷子深处,或者临街的小门面里,灯光暧昧,音乐嘈杂,人却总是挤得满满当当。我以前就混迹其中,做过几年场务,后来也常去坐坐,慢慢就习惯了那种节奏,尤其是“每天二班”的班制。
那天刷手机,看到一条招聘信息,标题就是“XX小场子KTV招聘,每天二班,月休四天”,下面一堆人问“累不累啊”“工资多少”,回答的也都是些常规的“看能力”“包吃住”之类的。我看着这些评论,突然就想起了自己当年。
其实我挺理解这种班制的。小场子嘛,生意就那样,不像那种豪华会所,晚上十点才开门,客人都是呼朋引伴来的。他们得抓住长沙人爱热闹的尾巴,晚上六点到凌晨两点,甚至更晚,都得有人伺候。所以“每天二班”,一拨人忙完,另一拨接着上,保证场子里永远不冷清。
我第一次上“每天二班”的班,是刚进那家小KTV做服务员的时候。老板是个湖南人,嗓门特别大,面试的时候就拍着桌子说:“我们这班制,一天干十几个小时,但月休四天,年轻人,想清楚!”我当时年轻气盛,觉得能挣工资还带休,挺划算的,就答应了。结果真干起来,才知道有多熬。
白天班,主要是迎宾、点单、收台,忙得团团转,但至少能坐着。晚上班就完全不一样了,得跟着乐队跑场,端茶倒水,处理各种突发情况。有一次,有个客人喝高了,非要跟驻唱歌手对歌,那歌手根本不会,场面一度十分尴尬。我赶紧上去打圆场,又是劝酒又是陪笑脸,最后才把人劝回去。晚上十点多,我累得瘫在吧台边,看着窗外长沙的灯火,突然觉得,这班制,不仅是对体力的考验,更是对人情世故的磨炼。
说到人情世故,小场子KTV里最考验的就是这个。你得学会看人下菜碟,得会哄客人开心,得能应付各种奇葩情况。有一次,有个客人带了个外国女友,全程说不了几句中文,我就找了个会说英语的同事帮忙,结果那同事临时有事,我硬着头皮用蹩脚的英语跟人家聊了半天,最后还送了人家一瓶饮料,那客人走的时候,还特意过来跟我说“Thank you”。虽然我一句也听不懂,但心里挺受用。
这种班制,对人的影响挺大的。我认识的一个哥们,以前是大学生,毕业后就来小场子打工,一干就是好几年。他说,一开始觉得没面子,后来慢慢就习惯了。现在他成了场子里的小能人,什么都能搞定,人也变得特别圆滑。他说:“这班制,逼着你成长,也逼着你变得现实。”
其实,这种现实,也是长沙夜生活的一部分。长沙人爱热闹,爱喝酒,爱唱歌,小场子KTV就是满足这种需求的场所。而“每天二班”的班制,则是满足这种需求的成本最低的方式。老板图省事,员工图挣钱,客人图热闹,三方共赢,挺有意思的。
当然,这种班制也有它的残酷性。比如,很多人身体吃不消,年纪大了就干不动了;比如,有些人干久了,就失去了生活的激情,成了麻木的机器。我认识的一个老服务员,干了十几年,现在每天就是机械地端茶倒水,眼神都变得空洞了。他说:“我以前也爱唱歌,现在唱歌都唱不动了。”
说到这里,我突然想到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。长沙的年轻人,选择“每天二班”的班制,一方面是为了挣钱,另一方面,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。他们可能找不到更好的工作,也可能觉得这种生活挺刺激。我认识的一个女孩,大学毕业后就来小场子做服务员,她说:“我挺喜欢这种快节奏的生活,至少每天都很充实。”
其实,这种选择,也折射出长沙本地的生活节奏。长沙人生活节奏快,但也充满活力,他们不怕吃苦,也不怕熬夜,反而觉得这种生活挺有意思。所以,“每天二班”的班制,在长沙并不少见,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常态。
现在,我也很少再去小场子KTV了,但偶尔还是会想起那段日子。想起那些一起熬夜的同事,想起那些喝得烂醉的客人,想起那些累得瘫倒的夜晚。其实,生活就是这样,有苦有乐,有得有失。我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,活着。
那天看到那条招聘信息,我忽然觉得,如果我现在还年轻,也许也会去应聘。毕竟,那种生活,虽然累,但也挺真实。至少,它让我成长,让我学会了如何面对生活的残酷。
嗯,说到这个,我还有个想法。其实,小场子KTV的“每天二班”班制,不仅仅是一种用工模式,更是一种生活哲学。它教会我们,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,创造最大的价值。也许,这就是长沙夜生活最迷人的地方吧。
联系我时,请说是在我爱夜场招聘网看到的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