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本溪夜场的“诚信招聘”:一场热闹的围城游戏
说起本溪的夜场,我这几年看着也多了。从以前光鲜亮丽、人声鼎沸的大夜总会,到如今更趋低调、专攻商务的KTV,这圈子里的水,是越来越深了。最近老看见一些招聘信息,打着“本地团队诚信招聘”的旗号,挺扎眼。说实话,这事儿吧,看着热闹,实则挺让人琢磨的。
我印象最深的是前年吧,我认识的一个哥们儿,叫老王,在本地一家挺有名的夜总会干了小十年,后来觉得没意思了,想自己单干。那会儿他跟我说,想找个靠谱的年轻人一起干点啥,最好是本地的,熟门熟路。他看中了一个刚从大学出来的小伙子,挺机灵,嘴巴也甜。老王拍着胸脯保证,说自己是老本地面子,给年轻人机会,底薪高,上不封顶,还管吃住。那小伙子家就在附近,对本地行情一窍不通,被老王的“诚信”和描绘的美好前景给迷住了,一头扎了进去。
结果呢?干了不到半年,小伙子跑得无影无踪,老王说是因为小伙子“不踏实”,想自己单干。后来听风声,那小伙子跑到沈阳去,跟一家新开的KTV签了约。这事儿让我心里挺不是滋味。老王那个人,在本溪夜场里,说不上多坏,但绝对不是什么“诚信”的代名词。他只是用了最常见的方式——本地人脉和信息差,去吸引一个同样信息匮乏的年轻人。这算不算一种“诚信”?我看悬。
再说了,本溪夜场的“诚信招聘”,很多时候就是这么回事儿。它吸引人的地方,确实有几分道理。毕竟,谁不希望找个熟悉的同事呢?本地人,知根知底,生活习惯、说话方式都合拍,沟通起来省心。尤其是在夜场这种压力挺大的环境里,有个老乡能唠唠嗑,心里能踏实点。而且,本地的招聘信息,往往对本地文化、规矩更懂,不容易“被坑”。这就像盖房子,你总愿意找本地的瓦匠,知道他懂这里的土性子。
但是,这“诚信”背后,也藏着不少猫腻。信息不透明是常态。很多招聘,尤其是小公司或者个人承包的,底薪、提成、各项扣款,说得云山雾罩。你问得多了,对方要么含糊其辞,要么就摆脸色。毕竟,夜场圈子就这么大,你得罪了谁,以后还怎么混?所谓的“本地团队”,有时候也就是几个认识的老熟人,凑在一起,并没有什么规范的管理。这导致什么后果?人员流动性极高。今天你还在,明天可能就因为跟老板吵架、或者觉得不爽,拍屁股走人。我认识的一个DJ,在同一家夜总会干了五年,换了三任老板,换了不下十个同事。
这让我想起,诚信这东西,在夜场里,尤其是在人员流动性这么高的地方,本身就挺奢侈的。你没办法要求每个人都像公务员一样,按部就班,信守承诺。但话说回来,这也不全是行业的问题,更多的是一种生存法则。大家都在这个圈子里摸爬滚打,都懂得要“留一手”,要“看人下菜碟”。老王那种,可能就是觉得,年轻人不靠谱,自己不“诚信”,别人也未必“诚信”。
所以,你看,本溪夜场的招聘,就像一场热闹的围城游戏。城外的人想进去,觉得里面光鲜亮丽;城里的人想出来,却又舍不得那份收入和所谓的“圈子”。而那些打着“诚信招聘”旗号的本地团队,他们既是规则的制定者,也是规则的破坏者。他们利用本地人的优势,吸引着同样渴望稳定和归属感的人,却又在暗地里,让这个行业充满了不确定性和风险。
说实话,我对这种“诚信”挺复杂的。它有时候是一种保护,让你不至于被完全陌生的环境给吞噬;但更多时候,它又是一种障眼法,掩盖了更深层次的问题。我倒觉得,对于想进这个行当的人来说,与其盯着那虚无缥缈的“诚信”,不如多长个心眼,自己多打听打听,多看看。毕竟,在这个圈子里,你永远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,能保护好自己,比什么都强。
未来的本溪夜场会怎样?我不知道。但我觉得,这种“诚信招聘”的现象,恐怕还会持续一段时间。毕竟,这是本地的生态,是很多人赖以生存的方式。只是希望,未来能有更多的人,看清这其中的真相,不再被那漂亮的口号所迷惑。嗯...这可能吧。
联系我时,请说是在我爱夜场招聘网看到的,谢谢!!
